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收治医疗机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经飞沫和接触传播,也可能通过气溶胶传播,人群普遍易感。2019年12月自湖北省武汉市暴发,截至2020年2月12日24时,累计报告确诊病例59804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5911例,累计死亡病例1367例。医护人员感染情况亦较为严重,尤其是在疫情早期,截至目前武汉及其他城市已有多名医务人员感染。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作为驻京部队军队患者定点救治三级医院、北京市患者定点救治三级医院,主要收治驻京部队疑似和确诊患者和北京市确诊患者。截至2月13日,本中心收治COVID-19疑似和确诊病例125例,参加发热门诊和隔离病区的诊疗一线的医务人员150余名。为实现防止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交叉感染,保障医务人员和患者健康安全,降低SARS-CoV2-在医院内的传播风险,本研究结合医院感染的各类规范指南和既往经验,制定了基于标准预防和基于传播途径预防的措施和流程并督促落实。SARS-CoV2-感染防控在执行标准预防措施的基础上落实空气、飞沫和接触传播途径的隔离防护措施。
1管理患者,控制传染源
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作为传染病专科医院和定点医院,在病例数目较少时作为留观排查和疑似病例、确诊病例隔离场所。当确诊病例较多且出现重症病例时,为提高隔离治疗的效率,实现分级诊疗处置,专科医院则转变为收治重症和危重症患者为主。疑似病例单间隔离,确诊病例可同室隔离(床间距>1m)。患者病情允许戴一次性外科口罩,仅限于病房内活动。不设陪护,可远程探视。指导患者正确实施咳嗽礼仪和手卫生。
2隔离消毒,切断传染病途径
2.1布局流程 将布局调整为符合呼吸道传染病收治的要求。发热门诊、隔离病区划分“三区”,即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两线”,即工作人员通道、患者通道。清洁区与潜在污染区之间设2个缓冲间,潜在污染区与污染区之间设2个缓冲间,穿脱防护用品区域和行走路线不交叉。其他重点部位,如手术室、新生儿科等均按照这一要求进行调整。
2.2执行手卫生 手卫生是标准预防措施中的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接触传播作为SARS-CoV2-的主要传播途径,手卫生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环节。无明显污染物时,应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使用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然后使用速干手消毒剂。在日常工作中应严格采取手卫生措施,尤其是戴手套和穿个人防护装备前,对患者进行无菌操作前,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及其污染物品或污染环境表面之后,脱去个人防护装备过程中,需特别注意执行手卫生措施。
2.3空气与环境表面消毒 依据冠状病毒抗性和《疫源地消毒总则》把握消毒原则。冠状病毒对理化因子敏感,对热有中度抵抗力,紫外线照射30min有效,常用消毒剂如75%乙醇、碘伏、中效季铵盐、含氯类、过氧化物类等化学消毒剂在规定时间作用均可将其有效杀灭。对普通区域进行预防性消毒,疑似、确诊病例的污染物污染环境物表进行随时消毒,发热门诊、转运工具等以及隔离病区患者出院、转院、转科或死亡后应进行终末消毒。重点针对患者可能污染的被服、生活用品和诊疗设施设备等,地面、桌椅等物体表面,发热门诊、隔离病区的空气等。预防性和随时空气消毒采用开窗通风或使用循环风空气消毒机(或无人时使用紫外线照射,延长照射时间>1h),空气终末消毒采用过氧化氢(3%过氧化氢,10ml/m3)等使用气溶胶喷雾器喷雾消毒(若使用过氧化氢气化或干雾消毒系统,按说明使用),消毒后开窗通风。物体表面包含诊疗设施、设备表面以及高频接触表面:床栏、床边桌、呼叫按钮、监护仪、门把手、计算机等物体表面,可选择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等擦拭、喷洒或浸泡消毒。无肉眼可见污染物时,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进行喷洒、擦拭或浸泡消毒,作用30min后清水擦拭干净。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污染物指患者血液、分泌物、呕吐物和排泄物)时,应先完全清除污染物再消毒。清除过程中避免接触污染物,清理的污染物按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不耐腐蚀的物体表面可用体积分数为含75%乙醇或含2%双链季铵盐消毒剂重复擦拭消毒2遍以上。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应双层密闭后送至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理。皮肤有可见污染物时,应立即清除污染物,再用0.5%碘伏或医用过氧化氢消毒剂擦拭消毒>3min,用清水清洗干净。黏膜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和0.05%碘伏冲洗消毒。可回收眼罩和面屏使用含氯消毒剂(1000mg/L有效氯)浸泡或擦拭作用30min。疑似、确诊病例使用的织物被服,建议均按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理。医学观察者的衣服和医务人员用于个人防护的可复用织物,有可见污染物时按医疗废物处理,无肉眼可见污染物若需复用可用流通蒸汽或煮沸消毒30min,或用环氧乙烷消毒处理。
2.4医疗废物处理 发热门诊、隔离病区等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产生的医疗废物和生活废物均按医疗废物处理。医疗废物包装3/4满时,双层封扎,离开污染区前包装袋表面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喷洒消毒或加套一层医疗废物包装袋。在运送医疗废物时,防止造成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锐器盒的破损,防止医疗废物直接接触身体,避免医疗废物泄漏和扩散。医疗废物暂存处单独设置区域存放,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对医疗废物暂存处地面进行消毒,每天两次。医疗废物暂存处应有严密的封闭措施,设有工作人员进行管理,防止非工作人员接触医疗废物。医疗废物产生、运送、暂存、处置各环节需交接登记,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登记资料保存3年。
3加强防护和管理,保护医务人员和普通在院患者健康安全
3.1依据接触污染物质的风险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评估工作人员在不同区域的接触风险,以及不同工作内容的接触风险,选择防护用品,为方便管理和规范防护行为,制订分区域防护的标准。预检分诊医务人员。个人防护用品种类包括一次性帽子、医用防护口罩、面屏、一次性乳胶手套、隔离衣、工作鞋、工作服。发热门诊、隔离病区、检验科P2实验室和放射科为肺炎患者做影像学检查的医务人员,救护车转运人员,进入污染区的保洁、维修、医疗废物处理、尸体搬运人员等。个人防护用品种类包括一次性帽子、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面屏、一次性乳胶手套、分体工作服、一次性连体防护服、工作鞋(必要时穿工作靴,可浸泡消毒)、一次性高腰靴套、系带式医用外科口罩,其中为疑似患者或确诊患者实施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佩戴正压防护头罩(替代护目镜和面屏,但需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普通病区、其他辅诊科室、保障科室(非COVID-19患者诊疗收治区域)工作的人员,个人防护用品包括医用外科口罩、工作服、工作鞋、工作帽,视情况佩戴手套。在个人防护用品的穿脱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务必确保医用防护口罩最后摘除。脱卸时尽量少接触污染面。脱卸防护装备的每一步均应进行手消毒,所有防护装备全部脱完后再次洗手、手消毒。复用防护用品直接放入专用容器内消毒处理;一次性防护用品放入专用污物容器内。严禁对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外喷洒消毒剂;严禁在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外加穿隔离衣;隔离衣不能代替医用一次性防护服使用。防护用品应严格按照各区域和通道的划分情况,进行选择和使用。
3.2医务人员健康监测与管理 在发热门诊和隔离病区一线工作的医务人员感染风险高、心理压力大。通过设置合理班次、轮换制度避免医务人员过度劳累。为一线医护人员专设生活区域,加强后勤保障,确保有充足的营养和睡眠,并在生活区域内做好感染防控工作。加强心理疏导缓解心理压力。施行医务人员体温症状监测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和意外暴露报告制度,评估医务人员暴露风险,对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医务人员要实施隔离医学观察。
3.3普通病区患者防护与管理 普通病区应加强病区管控,减少或避免探视,在日常的诊疗护理过程中,加强对住院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时发现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加强病房24h门禁管理,患者住院期间原则上不得离开病房,确需陪护的只安排1名固定陪护人员,并做好个人信息登记和有效防护。普通病区应加强隔离病室的设置与管理。隔离病室满足单间隔离要求。隔离病室主要用于安置本病区住院患者中,发现的符合病例定义的COVID-19疑似病例。隔离病室专人负责,诊疗物品专室专用。普通病区设置过渡病房,新入院患者安置在过渡病房,观察3d,观察期间如无发热伴呼吸道症状,再转入普通病房。
       目前对SARS-CoV2-的认识主要基于SARS冠状病毒和MERS冠状病毒,其本身的传播特点和规律尚待明确,需要采取更为全面的防控措施,把涉及COVID-19患者收治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项操作的细节措施做到位。COVID-19的医院感染防控是在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强化,重点在于落实。疫情早期,一些医院医护人员发生感染的主要原因是未被提示风险、未能识别风险、标准预防措施执行不到位、未能做好相应的防护,这也提示要把防控培训的工作做在平时,扎实推行人人都是感控实践者的理念,提高对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和个人防护技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