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公共场合的急救

近年来,在公共场合,尤其交通工具上,医生及时出手救治病人的新闻屡见不鲜。一方面,我们要对医生的善举点赞;另一方面,确实该反思这一现象背后反映出的问题。诚如央视主播所说,“活命不能总指望运气。”
疾病可能突然发生,但会急救的医生,我们不能指望他总会随时随地出现。2019年8月18日,上海开往哈尔滨的Z172次高铁上,一旅客突发心脏病,广播寻医后,一医生赶来救治,同时列车申请临时停车,将旅客抬下车送往医院。哪料到终点站时,又有一名旅客脑出血,已经下车的医生匆忙返回参与救治。设想一下,假若该医生已离开,不在现场,对后一名患者很可能是“生命无法承受之重”。
就高铁、飞机等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来说,难免会有个别旅客出现心脏骤停的情况。对此,一方面必须常备自动除颤仪(AED)和简易呼吸器;另一方面,心脏骤停患者的最佳抢救时间只有“黄金4分钟”,心肺复苏应是列车员要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以免在紧急状况下,除了“广播寻医”,束手无策。其实,公共场所中配置一些应急设备已是进行时,像北京,截至2018年年底,有48个智能急救站,配备了60台AED设备。设备有了,却鲜有人用。原因是,民众常用急救知识的匮乏。与列车员“广播找医生”一样,据国内调查显示,98%的普通民众赶到现场只会拨打急救电话,然后在现场干着急,往往错过了黄金抢救期。而在美国,其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达到25%,我国这一数字仅为1%;作为全球公认的“救命第一要术”,美国有超过7000万人接受过心肺复苏术培训,接近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我国却仍有八成以上的公众不会心肺复苏。这难道还不说明问题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社会共治,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人民的防线要求我们,当应急设备配足之后,假若医生不在场,无论是列车员,还是普通民众,必须会基本的急救之术,把挽救生命的黄金时间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仅交给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