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医护人员走出医院开展普及CPR培训

  医护人员通过走出医院开展CPR培训不仅提高了沟通与授课能力,而且更好地履行了医护人员的社会职能,扩大了医院的社会影响力,拓展了医务工作的服务领域,为医护进一步走入社区、走入社会,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民众自救互救能力和院前急救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作者总结了如下相关体会,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实施全国心肺复苏普及进亿家精准健康工程提供借鉴参考。充分认识实施心肺复苏术的重要性。CPR是针对心脏骤停的主要抢救方法,因为发生心脏骤停时,每过1min患者的生存概率就会下降7%-10%,等待专业人员的到来往往会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如果心搏骤停者就近的人员掌握CPR技术,在心跳停止的最短时间内能够实施正确、高效的CPR急救,就可为患者心脏复苏争取到宝贵的时间,能很大程度的提高复苏成功率。如果在黄金抢救时限5min内及时进行CPR,就能挽救患者的生命,促使患者病情转归。因此在培训中必须让参训人员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才能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
高级平板电脑心肺复苏模拟人
  心肺复苏培训切记“刻板化”。CPR程序“刻板化”是指一种不顾主客观实际需求而一成不变地沿用既定的CPR抢救程序的误区。在培训中,所面对的参训人员文化素质不等、接受程度不同,因此不能刻板的执行CPR。如将患者仰卧在硬板床上,在实际生活中有硬板床的家庭少之又少,而且在紧急情况下也无法实现单人搬动患者要求。因此在培训中要强调,如果患者在床上需要实施CPR,可以因地制宜,取家中的案板放在患者背部,起到支撑作用。又比如,多年来脉搏检查一直作为心脏是否跳动的黄金标准,但研究表明,其准确率只有65%、正确率只有35%。对非急救专业人员,在行心肺复苏前,不再将检查颈动脉搏动作为一个步骤,一旦患者呼吸出现减慢或停止,应立即予以实施CPR。在院外实施CPR时,如果救助者不会人工呼吸或因惧怕被传染不愿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则不受C-A-B流程限制,应立即开始不间断的胸外按压。采用C-A-B进行抢救的解释是针对大多数患者的呼吸、心跳骤停,其病因多为心源性疾病引起,所以强调心外按压的重要性。而婴儿、溺水者出现心跳骤停的原因多由窒息导致,对婴儿、溺水者的复苏应更重视人工通气,不建议对其实施单纯胸外按压。
  在培训中,培训对象涉及学生、工人、解放军、社区居民、基层医务工作者等各行各类人员。面对不同对象,培训方式也应有所不同。在读大学生有着良好的学习愿望,但普遍缺乏CPR知识和技能,无法完成“第一目击者”所进行的救援工作,需为其创造学习条件。大学生智力、心理都已趋于成熟,除有足够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接受心肺复苏培训外,还拥有足够的热情充当志愿者,在学校进行心肺复苏教育已成为目前最经济、最有效的普及大众急救技能的手段[5]。在对大学生进行培训时采用普通培训方式,由于以前没有过多的接触过相关知识,并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往往会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而对于一些基层医务人员,以前或多或少接受过相关培训,过多强调心肺复苏重要性、实施过程,反而会使其失去学习的耐心。基于以上情况,应将重点放在具体操作上,强调心肺复苏术关键点,务必使每个动作做到精准、有效。多种形式的心肺复苏术规范讲授是提高培训效果的有效方式,对于非专业人员的培训更需在培训上下功夫,应采用多种形式授课培训方法,以使培训达到预期效果。多媒体最大的优点就是形象、生动、省时。采用电脑媒体利用PowerPoint软件对教学内容编排、配以丰富的照片、图形等进行演示,能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微课充分利用了手机的优势,使学习不再拘泥于课堂,只要有时间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将心肺复苏培训内容制作成微课形式,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仿真模拟人训练是掌握CPR技能的一项必要措施,正确的指导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超级综合模拟人,可通过实际模拟操作,判断动作的正确程度,及时地给予校正和讲解,在练习和观摩中不断巩固知识,能收到双重学习的最佳效果。一次培训仅能够掌握CPR的基本流程,对每项操作做到精准到位尚有难度。不标准的CPR不仅起不到复苏的效果,还会导致很多的并发症,或给患者带来二次损伤,因此实施标准CPR至关重要。在有条件充分情况下,应尽可能多次进行培训,对CPR知识进行固化,切不可雨过地皮湿--流于形式。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社会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各个领域都在发生重大变革,各种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不断攀升,现场心肺复苏的重要性与普及性逐渐为社会所认识。急救最需要的是在事发现场拥有心肺复苏等基础急救知识和技能的“第一目击者”,目前“第一目击者”培训,还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如何提高群体急救知识的培训效果,还需相关部门、医院、专业机构及人民群众长期共同努力,形成全民学习心肺复苏普及术的强大合力和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