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我国公众对心肺复苏认知和培训模式的研究进展

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呼吸、心跳骤停所采取的以人工呼吸代替患者的自主呼吸,以心脏挤压形成暂时人工循环并诱发心脏自主搏动的抢救技术。研究显示,在心跳停止4 min内开始有效心肺复苏者50%被救活,4-6 min开始有效复苏者10%被救活,超过6 min有效复苏者存活率仅40%,10 min以上开始有效复苏者极少存活。因此第一时间的心肺复苏是无可替代的急救术。笔者通过对近年来部分国内外文献的搜集、阅读与整理,就公众对心肺复苏认知和培训模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总结出适合我国公众的培训模式。
1公众对心肺复苏的认知
自1992年心肺复苏会议以来,美国心脏病学会(AHA)在新墨西哥学校护士的调查中表明,每学年有67%的学校为学生开动了急诊医疗勤务体系(EMSS) , 37%的学校为成人开动EMSS。美国己有5 000万人接受过此项培训,即每4个人中有1人接受过心肺复苏初步救生术,爱尔兰有接近24%的公众接受过心肺复苏培训。而调查显示我国公众急救技术掌握情况不乐观,国内报道,中国城市居民对心肺复苏了解率仅为3%。上海地区人群急救意识调查和王玉等叫对公众进行徒手心肺复苏认知度的调查显示,群众对心肺复苏术知识知晓率不高,急救技术普及率低。陈靖调查结果显示:有9 4. 8%的人未接受过心肺复苏急救知识的教育培训,被调查者所在学校没有开设相关的急救课程。对警务人员心肺复苏技能调查显示:心肺复苏理论知识及格率仅为13.19%;口对口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技能自评掌握会操作的例数均为0。说明警务人员普遍缺乏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在交通事故或危急事件的现场无法完成“第一目击者”所进行的救援工作。此种现象不利于社会发展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武汉市社区人群对心肺复苏认知叫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居民中不知道心肺复苏者占77. 12%。会心肺复苏操作者占3. 39%。社区不同类别人群对心肺复苏知晓率有差别,从文化程度上看,本科及以上学历者知晓率最高为33. 4%,其中会心肺复苏操作者仅为13. 51%。从职业上分析:除医务人员外,工人知晓率最低为5. 39%。大专及以上学历者知晓率显著高于高中及以下学历者;医护人员、干部、教师和学生知晓率高于工人、导游、司机和自由职业人员。调查结果显示,假设现场有人发生心跳呼吸骤停,21. 20%选择向周围的人呼救,63. 80%选择拨打"120”急救电话,仅15. 00%选择现场急救,表明大部分人群没有意识到猝死时实施现场心肺复苏对挽救生命的重大意义。愿意做心肺复苏但不会操作者高达92. 7%。调查显示,大部分调查对象对意外发生时将采取什么措施、如何判断心肺骤停、如何进行徒手心肺复苏、心肺复苏的正确体位、心脏按压的部位、按压的频率及强度、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率等知识均不知晓。因此,提高我国公众的心肺复苏急救知识显得十分紧迫、重要,建议现场急救技术的宣传作为一项公益事业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要提高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必须依靠全民参与。
2国内外培训模式研究
2. 1国外公众心肺复苏起源
随着现代心肺复苏技术的出现,1961年Beck和Lois Horwitz在美国的Cleveland成功培训了第1批公众施救者(lay rescuers,培训方式让受训者观看有关心肺复苏抢救的短片,以此达到教育的目的,这标志着公众心肺复苏培训的开端1970年Cobb Kopass } Eisenberg等在社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心肺复苏技术培训项目,采用老师传统授课与受训者实际操作练习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对公众进行了心肺复苏培训,90年代之后,研究人员开始对公众心肺复苏培训模式进行新的探索。
2.2国外公众心肺复苏培训模式发展现状
2. 2. 1通过传媒与网络培训模式在公众中广泛、快速普及心肺复苏知识
Peterson}lz〕提到了网络培训心肺复苏的培训模式,认为网络教育灵活方便,学习者可以随时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故有利于心肺复苏在公众中的普及;并且网络上的心肺复苏知识可以进行及时更新,从而又可以节省社会资源。但是网络心肺复苏培训的效果如何,至今还没有确切的效果评价。从以往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虽然利用传媒与网络可以达到扩大受训者群体的目的,但是无法保证受训者培训后掌握的心肺复苏技能质量。
2.2.2运用滚雪球式(peer training)培训模式
1995年,挪威学者Wik等提出滚雪球培训模式。首先对管理者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成为第1阶梯人员,之后由他们分别对下属培训,培训合格后成为第2阶梯,他们到社区把心肺复苏技能传授给家人、邻居、朋友等公众。滚雪球式培训模式不仅可以降低心肺复苏培训成本,并且可以将心肺复苏技能推向社区的更多公众。但是滚雪球式培训模式需要受训者具有较高的宣传急救知识的热情以及参与的能动性。在没有外界任何干预的情况下,能否起到较好的培训效果至今仍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因此,滚雪球式的培训模式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2.2.3自助式录像观看培训模式
自助式录像观看的培训模式是一种视一听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形象逼真的情景模拟演示与生动的详细解说,有助于加强受训者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可以使受训者在培训当时快速、准确掌握心肺复苏技能。但是,尚需对自助式录像观看培训模式影响受训者心肺复苏技能长期保持的效果进行深入研究。
2.2.4电话指导式心肺复苏培训模式
美国研究人员Rea等对电话指导的心肺复苏培训效果进行了探讨,接受电话指导的公众所实施的心肺复苏与没有接受此培训的公众实施的心肺复苏相比,可以大大提高心跳骤停患者的存活率。Atkinson等}}s}又对普通电话指导的心肺复苏培训模式与电话视频指导的心肺复苏培训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电话视频指导心肺复苏培训模式可以显著提高受训者心肺复苏操作技能水平,因此,这种心肺复苏培训模式可以使公众在事发现场对患者实施及时、有效救助。
2.2.5利于心肺复苏知识与技能长期保持的培训模式
2. 2. 5. 1重复培训:1993年荷兰学者Berden等少〕从重复培训的角度探讨了技能保持的问题,认为每间隔6个月的重复培训模式可以使受训者的心肺复苏知识与技能得到巩固。但是,这种培训模式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于受训者庞大的同家来说,并不能作为公众心肺复苏培训普及的理想模式。
2. 2. 5. 2简化操作步骤:日本学者Nishiyama等对只有心脏按压的心肺复苏培训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心脏按压的心肺复苏培训与传统的心肺复苏培训相比,可以使受训者在实施抢救过程中实施更多有效的心脏按压,并且可以使受训者的心肺复苏技能保持更长久。
2. 3我国目前心肺复苏培训模式
2. 3. 1传统的教师授课模式
利用图片、动画等对操作原理及各操作进行详细讲解,1名教师一般只能直接指导20 - 30名学员,这对教师的数量也有要求。教师授课培训适合学校教育和小群体的培训或者理论知识的讲解。
2. 3.2多媒体培训模式
宋因力和张军根采用电脑媒体对导游工作者进行心肺复苏教学,利用Power Point软件对教学内容编排、配以丰富的照片、图形等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Jones等对非专业人员进行8 min DVD自我教学与传统1h教学法相比较,在开放气道和按压频察操作教学中取得了与传统教学法相同的效果。但在按压深度方面,DVD教学效果并不好。这表明看短片提供不了教师直接指导的按压教学效果。若条件允许,最好配合传统教学。de Vries和Handley}z0〕研究了基于网络的自我教学方法,结果显示:大部分自学者对心肺复苏的理论知识掌握全而,但实际操作正确率不高,心脏按压深度只有59%的自学者操作正确,按压频率只有67%的自学者操作正确,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操作正确率分别只有38%和13%。完全网络的自学能够帮助学习者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并且学习时间可自主安排,具有灵活性。
2.3.3人工模型教学
模型是心肺复苏技术培训的必备器材。没有模型练习,即使是理论知识掌握得相当熟练,也很难进行有效的操作。全真模拟人的出现使培训过程丰富多彩、生动逼真。其培训过程主要分4个阶段:简单理论授课;单向操作技术训练;简单模拟训练;高仿真模拟训练。仿真模拟技术更能增强学员对各操作点知识的理解程度,能够进行更长时间的记忆。
3未来我国的培训模式
3. 1健全培训机构、统一培训标准:为使公众真正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并且达到非常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各医疗救援机构应严格履行其急救培训职责,急救中心(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和红十字会在培训方而势必统一,建立统一培训师资、培训教材、培训方式和培训资证,共同来完成公众培训任务。
3.2建立网格化急救培训体系:急救中心、红十字会、医院、公民均为急救培训体系成员,医疗救援机构符合资质的人员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网格化培训,受训并经考核合格的社区人员通过同伴教育将心肺复苏技能传授给其他社区公众。
3. 3将急救知识和技能纳入规范的教育体系:在学校开设院前急救课程,由专业人员进行专业授课和现场培训,使学生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能,对今后社区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的普及、传播起到促进和推广作用。
3. 4建立简化易学有效的操作流程:未来的公众心肺复苏培训,将从更多角度去探讨培训模式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比如:建立简化、易学的培训步骤以保证受训者在较短的时问内掌握准确、有效的心肺复苏技能。
3.5实施个性化培训策略:公众的年龄、职业和学历是影响培训内容制定的主要因素,在制定公众现场急救培训计划和内容时,要考虑到公众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和不同学历层次等因素,同时,实施个性化培训策略,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其重点培训内容。
3. 6运用综合性的教学模式:运用现代高科技的电子设备,建立老师传统教学与媒体、网络巩固教学、发放宣传画册、现场模拟人模拟操作、专人辅导、开成培训书旨核-评估习音训相结合的运作模式,以保证更多的公众学习到准确有效的心肺复苏知识与技能;建立心肺复苏培训的心理支持系统,使受训者在不断巩固复习心肺复苏的过程中增强自身施救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心肺复苏培训还具有很大的潜力,建议卫生部门编写一些图文并茂的通俗读物,供学校教育培训时应用。另外。电视、网络、通讯工具、海报广告等都是很有效的宣传工具。总之,利用有效的环境和人力资源,根据不同人群特点进行心肺复苏训练,增强社会对救护技术与心肺复苏技术的兴趣与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全民的急救意识,是医务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我们还要探索更高效率的培训方式,加大全民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的力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