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的亮点

1前言
5年一度的国际心肺复苏(CPR)与心血管急救(ECO)推荐指南科学共识会议于2010- 02- O1在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市举行,2010国际CPR及ECC科学共识于2010- 10- 18正式发表《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在《循环》和《复苏》杂志上。为了使大众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指南,本文分析其新亮点,旨在使公众掌握这项简单有效、实用、廉价的“起死回生之术”,并希望能提高CPR出院存活率。
2“生存链”5个环节
自1992年AHA庆国心脏协会提出“生存链”—“四早”(早期识别并激活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早期CPR;早期电除颤;早期紧急救治,一直延用到2005年。2010年新指南,在“生存链”的基础上新增了第五个环节(即心脏骤停后的救治,见图1)。这个变化更加强调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只是CPR复杂的临床病理过程和救治的开始,需要采用多学科的综合优化进行救治的重要性。
3简化基本生命支持(BLS)的流程
BLS流程的核心是简明、实用、实施快捷,更适合用于未经过CPR培训的公众了解掌握。
3.1   C-A-B代替A-B-C
2010年AHA的CPR和ECC指南最新变化是将成人和儿童患者(不包括新生儿 BLS中A- B- C;(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步骤改为“C-A-B"(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其重要意义是缩短开始胸外按压的时间。其理由:(1大多数心搏骤停者为成人,这些患者早期CPR关键要素是胸外按压和电除颤;(2)如按ABC顺序,现场施救者开放气道、口对口呼吸、放置防护隔膜或其它通气设备都会导致胸外按压延误,改变了CPR顺序,能使胸外按压开始的更早,通气延迟时间更少;③ABC顺序中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对现场施救者开始做最难,相对开始就胸外按压可使更多心脏骤停者获得CPR,特别是对不能或不愿做人工呼吸者至少做了胸外按压。
3.2删除“一看、二听、三感觉”判定呼吸流程
因为这些动作并不协调一致,也耗时。因此,2010年指南强调发现心脏骤停者立即启动EMSS,对无呼吸或不正常呼吸(叹息样呼吸)成人患者马上做胸外按压。而不再需要先进行开放气道,给2次人工通气等耗费时间的系列动作。这一改变的重要意义在于缩短开始CPR的时间,使患者更快得到人工循环的支持。简化的成人BLS流程见图2
4胸外按压频率和深度的改变
以大约100次/分的速率按压改为至少100次/分按压。CPR过程中的胸外按压次数对于ROSC与否以及存活后是否具有良好神经系统功能非常重要。每分钟的实际胸外按压次数由胸外按压速率以及按压中断的次数和持续时间决定。在大多数研究中,给予更多按压可提高存活率,而减少按压则会降低存活率。按压幅度将成人胸骨按下大约4-5 cm改为至少5 cm;胸外按压通过挤压心脏增加的血流量,可以为脑和心脏提供氧和能量。尽管原建议按压时要用力按,快速按,从几年来的实际操作情况看,多数抢救者按压深度还是不够。此外,现有科学表明,按压深度至少5 cm时比4 cm更有效。介于这个原因,2010年AHA规定了胸外按压时的最小深度。
5强调教育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施救者教育的质量和再训练的次数是提高复苏有效性的关键因素。理想的再培训不再限制于2年的周期,而需要更频繁地技能更新。强调复苏干预措施协同的实施,尽量减少按压中断时间。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以社区和医院为基础的复苏项目必须系统地监测心搏骤停患者,提供的复苏治疗水平以及成功率。评估、实施、反馈和持续的复苏质量提高,提供了优化复苏治疗所必需的基本信息,有助于缩小横亘在理想和实际复苏操作之间的知识和临床的差距。
6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
ACLS可影响“生存链”的多个环节,包括对心搏骤停的预防措施,心搏骤停后的救治,以及ROSC后患者预后的改善。2010年指南继续强调,有效BLS是ACLS成功的基础。从心搏骤停识别开始,经ROSC后救治,直至存活出院。ACLS的评估和救治为BLS与神经功能长期良好预后提供一个关键和必备的桥梁。使用二氧化碳波形图定量分析,如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CO2)来监测气管插管位置和复苏效果。可用口咽气道作为CPR过程中气管插管气道管理的替代。心搏骤停患者常规使用的通气时气管环状软骨压迫方法不再推荐。
7心脏骤停后的救治
2010新指南强调了对ROSC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认识及进行多学科优化干预,才可能使神经功能良好并改善出院存活率。心搏骤停患者的早期死亡多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脑功能损害。所以对心搏骤停ROSC患者应实施多学科合理、综合一致的治疗方案。心搏骤停后早期救治的主要目标有:(1维护及优化ROSC后患者心肺功能和重要器官的灌注。(2转运至适合的医院或适合心搏骤停后救治的综合监护病房。③鉴别和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采取干预性治疗;采用亚低温体温控制治疗,更有益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8继续强调高质量的CPR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基础
为了改善循环,主张多按压,少通气是提高ROSC的关键。过度通气不但中断按压,使冠脉灌注压降低,心肌缺血,而且由于胸内压增加,致静脉回流受阻致心脏排血量下降。因此,除由气道阻塞导致窒息造成的心搏骤停通气仍属首选外,对心源性心搏骤停按压要比通气更重要,强调持续按压最为重要。另外,强调胸外按压要有力(至少5 cm),快速侄少100次/分,才能使心脏受到挤压,增加冠脉灌注,有利于除颤的成功,否则不能建立有效循环。在按压时,一定要注意按压后保证胸壁完全回弹,这样才能造成胸腔内负压,促使静脉回流至心脏,从而增加下一次按压周期的前负荷。BLS阶段,最关键的是连续不断按压,最大限度地减少按压中断。这些关键步骤协同的共同效果是使静脉回心血量增加,增加心排血量,增加冠脉灌注压。
9结语
    CPR治疗的初期目标是使骤停的心脏尽快J恢自主循环,最终目标是尽量减少神经系统的损伤提高出院生存率。为达到这目标,2010年CPR新指南简化BLS的流程,C- A- B步骤代替A- B- C,删除判定呼吸这流程,更加简洁、规范、清晰地勾勒整个指南的推荐内容以及操作过程。使CPR技术深运意义不仅在于它临床方面的用途,更在于普及给公众所带来的积极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