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社区人群心肺复苏术认知情况调查

心脏骤停起病突然、预后凶险,每年发病的人数数以万计,然而仅有极少数病人能获早期复苏成活。采取积极有效地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能为病人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是抢救生命最基本的技术和方法。关国心脏病协会强调“第一目击者”在现场早期、初步的救治措施实施对生命的重要性。而社区人群往往充当了“第一目击者”角色。因此,调查了解社区人群对CPR的认知情况,对全而普及CPR知识和技能培训具有重大意义。因此,2006年8月-2008年12月进行相关知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抽调武汉市社区人群16946人,男8162人,女8784人。职业:医务人员407人,干部2 204人,教师1 407人,军警191人,学生4 306人,自由职业2 421人,司机381人,导游156人,工人2 803人,其他2 670人;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 358人,高中、中专4 224人,大专4 493人,本科及以上4 871人。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
采用我院设训一的CPR认知情况调查问卷,由10名从事急救专业的专家审查和评定。其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CPR知识来源、了解程度以及需求情况等。以选择方式作答,所填调查表由培训的调查人员现场收回,从而分析社区人群CPR认知情况。发放问卷18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6 946份,有效回收率94.14%。
1.2.2统计学方法
资料用SPSS 13.0软件分析,进行统计描述和X`检验。
2结果
2. 1   CPR认知情况及知识来源
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居民中知道或听说过CPR者3 878人,占22.88%;不知道CPR者13 068人,占77.12%。会CPR操作者574人,占3.39%。获得CPR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专业书籍、电视、报刊或听人说。
2.2社区不同类别人群对CPR知晓率
从文化程度上看,本科及以上学历者知晓率最高为33.4%,其中会CPR操作者仅为13.51%,他们善于应用现代化工具获取信息,但疏于学习CPR实际操作。从职业上分析:除医务人员外,工人知晓率最低为5.39%。大专及以上学历者知晓率显著高于高中及以下学历者(P<0.05);医护人员、干部、教师和学生知晓率高于工人、导游、司机和自由职业人员(P<0.05)。另外,94. 8%的人未接受过心肺复苏急救知识的教育培训,被调查者所在学校没有开设相关的急救课程,社区也未开展心肺复苏急救知识的健康宣教。社区不同类别人群CPR知晓率见表1。
2.3现场处理
调查结果显示,假设现场有人发生心跳呼吸骤停,21.20%选择向周围的人呼救,63.80%选择拨打“120"急救电话,仅15.00%选择现场急救,表明大部分人群没有意识到猝死时实施现场CPR对挽救生命的重大意义。愿意做CPR但不会操作者高达92.78%。
2.4  CPR知识需求情况
愿意接受CPR培训14 325人,占84.53%。因此,社区人群CPR认知度低,不知道如何做CPR,但愿意接受培训。且只有19.41%的工人愿意接受培训,军警、干部、教师、学生、自由职业、司机、导游等平均有77. 85%的人愿意接受培训。
3讨论
3. 1   CPR的普及率不高,公众对有效现场救护的意义了解不够有研究表明,心脏骤停病人如果在4 min内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可能有50%的抢救成功率,超过6 min死亡率明显增加,成功率仅为4%。心脏骤停4 min内进行基础生命支持(BLS),并于8 min内进行进一步生命支持(ALS)病人的生存率达43%。猝死大多发生医院以外的场所,或者是由于暴力、意外事故、自然灾害以及中毒所引起,或者可能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健康问题所导致的结果。这种危及生命的突发事件,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大多场合没有专业医护人员在场,只有第一目击者在现场施以及时正确的抢救,才能为复苏成功奠定基础。
调查结果显示,在现场处理中,当身边有人发生倒地猝死,仅15.00%选择现场急救,表明大部分人群没有意识到猝死时实施现场CPR对挽救生命的重大意义。而人群中仅3.39%的人可以操作CPR,但未持有任何的资格证书。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对猝死病人抢救成功率极低。CPR作为抢救生命最关键的基本技术,对心脏骤停的病人行有效的CPR,能使生存率提高1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急救观念的更新,要求全民参与急救体系的建设,单纯依靠医院或“120”服务体系是不符合现实需要的。目前,我国对公众的急救培训刚刚起步,且机制不健全、培训系统亦不够完善、培训经费的来源基本没有。因此,CPR的普及率不高,公众对有效现场救护的意义了解不够。
3.2对策与建议
提高对急救知识及技能的宣传,教育及培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多媒体、宣传画册等手段,大力宣传急救知识,将社区与医院挂钩,医院派从事急救专业的人员进入社区,采取现场知识讲解、发放宣传资料或配合播放多媒体,现场模拟人上模拟操作,专人辅导,形成培训一考核一评估一培训的运作模式,使其熟练掌握CPR知识和技能,并得到不断巩固。普及全民急救知识和心肺复苏术,完善城市网络化急救体系以及提高现场急救水平是提高院前猝死复苏成活率的关键。
在高校开设“院前急救”课程,由专业人士进行理论授课及现场培训,将急救知识及技能纳入规范的教育体系,使大学生熟练掌握CPR技能,对今后社区中CPR知识和技能的普及、传播起到促进和推广作用。
加强对“特殊人群”(消防、武警、公安巡警、司机等)CPR急救技术的培训。他们在院前急救中发挥着“第一目击者”作用。据调查,成都、上海、南京等城市已经着手对“特殊人群”进行院前急救知识和技术的培训,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构建现代急救体系,将社区与医疗部门联合起来,形成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system, EMSS ),共同担当救护的责任,逐步与国际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