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心肺复苏成功因素的探讨

心跳呼吸骤停是临床最危急的状态,尽管近年来心肺复苏的理论和实践有了许多进展.但其抢救的成功率仍然很低。据文献报道,即使发生在医院内的心跳呼吸骤停.其复苏的成功率也仅有12%-24%,而发生在医院外的复苏的成功率就更低,仅为4%。可见有关心肺复苏的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本文总结了我院近12年来52例心肺复苏成功的病列报道如下。
1.对象
52例均为我院1985年-1997年间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男性42例,女性10例;年龄20岁-72岁.平均43.17±6.28岁;猝死发生于医院内的36例.发生于医院外的16例;病因分布为:冠心病38例(急性心肌梗塞28例、急性再梗塞3例、心力衰竭5例、不稳定性心纹痛2例)风心病4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3例,急性肺梗塞3例.电击伤2例.麻醉意外2例;致死原因中.原发性室颤43例(82.96% ),心脏骤停8例(15.38% ).反复心动过速导致室颤1例(1 .93%)。
2.方法
2.1心室颤动:如果心室颤动患者尚存不规则呼吸或仅有微弱的抽动无效呼吸时,立即采取非同步直流电除颤;如果患者的自主呼吸已完全停止,应首先在建立有效的呼吸通道的基础上行胸外心脏按压,再进行电击除颤。初次电击除颤能量为200WS,无效者电击能量增加到300WS,  43例原发性室颤患者共电击除颤105次,人均2.5次。复苏时间最短者除颤成功后即刻复苏,最长的1例达4小时之久.此患者因反复室颤,共计电击21次,并在胺碘酮静脉推注和点滴维持下,使得复苏成功。2例反复发作室颤,常规药物和电除颤不能维持,静注5%葡萄糖溶液40ml+维生素C2g后终止发作,复苏成功。6例反复室颤静注25%硫酸镁10ml后再电击除颤成功。电除颤同时给予肾上腺素1-4mg/次静脉推注,必要时2分钟后可重复使用。有6例心肺复苏时间超过1小时。43例室颤患者中,21例(48.84%)复苏成功后.出现室性早搏,静脉用利多卡因无效,改用胺碘酮75-150mg静脉注射.继之以1-1.5mg/分钟持续静脉点滴19例(90.48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28例急性心肌梗塞中,3例S-T段抬高>5mm呈墓碑样改变。并有胸痛表现而给予尿激酶100万u静脉溶拴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临床未发现出血现象。16例院外碎死复苏成功的患者中,有12例(75 % )是在持续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支持下送到我院急诊室的。
2.2心脏静止:在复苏成功的8例中,2例使用传统药物(肾上腺素1-4mg,异丙肾上腺素1-2mg,阿托品2-6 mg)起搏成功,6例无效,用200-300WS非同步直流电除颤后变为室颤,随之再进行电除颤后复律,称为“电击致颤法”。
2.3纠正引起心脏骤停的因素:如患者存在电解质紊乱应及时纠正,4例低血钾伴低血镁患者经静脉推注门冬酸钾镁10-30ml,2例低血钾患者静脉高浓度补钾后复苏成功。
2.4所有患者除按上述方法进行复苏外,尚需按心肺复苏常规方法与程序进行.同时进行脑复苏。
3.讨论
3.1口对口人工呼吸:心跳呼吸骤停无疑是临床最危急的状态,一经确诊应立即就地开始心肺复苏。迅速建立有效的呼吸通道,进行助氧式人工呼吸是复苏成功的关键。本组资料显示75%院外复苏成功的患者实施了口对口人工呼吸。现场实施人工呼吸,尤其是复苏开始的数分钟内,努力消除因缺氧造成的全身紫绀.使血氧饱和度迅速升至80%以上或/和血氧分压提高到60 mm Hg以上.这是早期复苏有效的标志。患者的血氧分压升高越早、升高的幅度越大(PaO2>100mmHg)、则复苏成功率越高、复苏后脑功能恢复越完全。
3.2复苏的程序:传统的复苏程序为通畅气道(airway,  A);人工辅助通气(breath, B) ;胸外心脏按压(circulation,  C)和电除颤或给予复苏药物(defibrillation or drugs,  D)即ABCD的复苏步骤开始复苏。我们的体会是根据患者就诊的状态采取不同的复苏程序,如果患者心跳骤停刚刚发生,患者尚有不规则的呼吸时,应该立即给予200-300 W S电除颇,随着心脏电复律的成功,呼吸中枢缺氧改善,呼吸很快恢复正常尽早实施电除颇是提高复苏成功率的关键。本文中12例发生在病房的心跳骤停患者,其中10例(83 . 33 % )患者经此处理后复苏成功无需气管插管;如果患者呼吸心跳已完全停止,应迅速建立有效的人工呼吸通道和辅助呼吸,然后行胸外心脏按压再电除颤,即常规的复苏程序。此时若先进行电除颐,即使心脏能够复律,患者的呼吸不能随即恢复,心跳不能维持且耗尽心肌氧储,增加复苏难度和失败率。因此应先建立气体交换,切勿未建立人工呼吸通道而盲目心脏按压,有害无利。有效的心脏按压心电图在示波器上表现为R > 10mm,心脏按压仅使心排出量达正常时的1/3左右,不能满足心脑等重要器官的需要,因此需要在心脏按压的同时,另一个人在腹部腹主动脉走行区向下按压,胸外按压和腹部按压应轮替进行,即腹部按压时胸部放松;胸部按压时腹部放松。腹部按压的机制是对动脉系统来说腹部按压能够提高主动脉舒张压,增加冠脉血流;对静脉系统来说腹部按压能够增加静脉回流量,增加心排量,由于隔肌运动可起到腹式呼吸作用,从而显著改善血液动力学提高复苏成功率。
3.3肾上腺素的用量:肾上腺素近心静脉注射是提高复苏成功率的有效药物,其心肺复苏作用主要是通过兴奋a受体而实现的,兴奋a受体能增加主动脉舒张压及颈动脉压,由此提高冠状动脉压和脑灌注压,增加心脑血流,并且肾上腺素还可使室颇时的细微波增大,提高药物和电击除额的成功率。肾上腺素传统剂量在心脏骤停5分钟之内使用效果较好,复苏早期心脏和肾脏的a,受体数量明显下降,因此提出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素(0.10-0.20m/kg)。大剂量肾上腺素虽能增加心肌灌注和心肌血流量,但却降低心排量和呼气末二载化碳浓度,增加心肌耗氧量、诱发心动过速和严重高血压,更重要的是大剂量肾上腺素不能改善复苏患者24小时生存率及神经系统病残率。本组患者肾上腺素的用量为1-4mg/次,取得了良好效果,可能和国人的体重较轻有关。
3.4碳酸氢钠的应用:我们在七十年代发现,过早应用碳酸氢钠可使已复苏的心脏再次停跳。虽然心脏骤停和心肺复苏时存在酸中毒,但在最初的巧分钟内主要为呼吸性酸中毒而非代谢性酸中毒。加之二氧化碳易透过细胞膜和血脑屏障,而碳酸氢盐弥散较慢,此时如果过早应用大剂量碳酸氢钠不仅不能解除酸中毒反而回使组织二氧化碳增加,加重组织酸中毒;同时血液剩余碱尚能使氧离曲线左移,抑制氧的释放,加重组织缺氧。本组52例心肺复苏患者中,无一例复苏早期应用碳酸氢钠,因此心肺复苏时不宜过早应用碱性药物。我们认为在心脏骤停10-15分钟之后并已建立了有效的呼吸和循环,若此时机体仍存在酸中毒,是应用碳酸氢钠的指征,用时宜用小剂量碳酸氢钠( 50mI/次)静点。
3.5本组共有6例患者发现明显电解质紊乱,常规复苏方法无效,在紧急静脉纠正电解质紊乱的同时心肺复苏成功,因此复苏时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本组还发现6例心电监护或心电图证实为心脏骤停的患者,经过非同步直流电除颇后出现室颐,再电击使室颇复律.目前国内外文献尚未见有关报道。关于原发性心脏骤停电击致颇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有待于以后进一步探讨。
    对心脏骤停患者立即实施电除颇,其复苏的成功率为50%,随着时间的延长复苏成功率逐渐降低,至心跳骤停20分钟后开始复苏的成功率几乎为零。因此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方法和程序争分夺秒地实施其每一步骤是提高其抢救成功率的关键。及时上冰帽、低温和冬眠疗法对脑复苏很关键,应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