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院前心脏骤停患者505例心肺复苏的临床体会及其成功影响因素分析

心脏骤停是院前最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猝死者约75%死于医院外,其中40%死于发病后15分钟内,30%死于发病后15分钟至2小时,故临床治疗难度较高,院外的患者复苏成功率仅为4%。心肺复苏是指通过及时、规范有效地采取一系列恢复自主呼吸、心跳乃至神志的抢救措施,包括基本生命支持(A:畅通呼吸道、B:人工呼吸、C:人工循环、D:除颤)及高级生命支持,从而提高院前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心肺复苏(CPR)成功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包括年龄、基础疾病、复苏前心律类型、群众性的CPR,CPR开始时间、电除颤开始时间等,各因素相互关联,互为影响。总结院前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方法,分析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因素,对于改善心脏骤停临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现场心肺复苏成功率也是评价院外急救水平的金标准,本研究回顾分析505例院前心脏骤停患者的院前急救资料,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临床资料
回顾分析本院急救中心2013年1月至12月接诊的505例院前心脏骤停患者的院前急救资料,其中男302例(59.8%),女203例(40.2%),年龄25-85 (64.2±16. 6)岁。发病场所:家中294例(58.22%),室外或公共场所211例(41.78%)。病因分类:心血管疾病341例(67. 52% ),脑血管病50例(9.91%),非心脑血管病114例(22. 57%)。
1.2方法
1.2. 1心肺复苏方法
参照《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现场检查患者的意识、呼吸、心跳(5-10秒),如确定发生心脏骤停立即开始(C-A-B顺序)进行心肺复苏,采取措施包括心脏胸外按压、开放气道(徒手开放后口咽管置入+气囊面罩+简易呼吸器或OTWO呼吸器辅助呼吸,打开气道后气管插管+简易呼吸器或OTWO呼吸器辅助呼吸)、电除颤、建立静脉通路及药物应用(肾上腺素、胺碘酮等)。实施高质量胸外按压,速率为每分钟至少100次,按压幅度至少5cm,尽量减少按压中断时间,保证胸廓回弹,避免过度通气。使用心电监护仪监测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出诊途中与呼救者联系,指导现场人员实施单纯胸外按压。
1.2.2心脏骤停及心肺复苏成功标准
心脏骤停根据心电图/心电监护显示心室停搏、室颤/无脉室速、无脉性电活动之一者为判断依据,心肺复苏成功标准以心电图显示室上性心律+可触及大动脉搏动为成功标准,此种情况保持到与医院交接后,但未做远期生存率回访。
1. 3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使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505例院前心脏骤停患者中41例复苏成功(8.42%), 464例复苏失败(91. 88%),年龄、基础疾病、复苏前心律类型、群众性的CPR,CPR开始时间、电除颤开始时间是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因素,年龄小、非心脑血管病、室颤/无脉搏室速、群众性CPR,及早CPR与电除颤则复苏成功率越高(表1) 。
3讨论
国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如何提高院前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结果显示,院前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为8. 12%,与文献研究结果相近。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基础疾病、复苏前心律类型、群众性的CPR,CPR开始时间、电除颤开始时间,因而,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应通过系统的干预措施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起始复苏时间与生存率密切相关,因而,心肺复苏抢救的关键在于发病到院前急救的时间,急救措施采取的时间越早,临床预后越好,且心肺复苏开始的时间与生存率呈明显负相关,心肺复苏开始的时间越早,则生存概率越高,<4分钟的患者生存率可达43 %-53 % ,>10分钟的患者则生存概率极低。因而,5-7分钟的急救反应时间被国际列为公认黄金时间,这是由于心跳呼吸骤停4-6分钟就可导致脑组织发生不可逆病理改变,因而,猝死抢救最佳时间是在4分钟内。但国内急救反应时间多滞后于国际急救反应时间,致使国内心肺复苏成功率较低,本研究复苏成功组的平均CPR开始时间为(4.3±1.5)分钟,明显低于复苏失败组,其原因主要因患者发病时身旁无人、发现者呼救不及时、呼救者未能准确描述发病地点、交通道路不顺畅等。因而,完善急救网络建设、优化资源配置与服务范围、建立完善的院前急救体系、降低急救服务半径,争取达到国际急救网络服务半径城市3-5km,农村15-20 km的标准,完善院前急救流程和规范化救治措施,指导呼救者进行前期的急救处理,以缩短急救反应时间,提高复苏成功率及复苏生存率。
目击者的现场救护在心肺复苏过程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显示,有群众性CPR的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明显高于无群众性CPR。我国现场CPR率低是导致复苏成功率低于国际水平的重要原因有目击者现场救护的患者出院时神经系统功能处于良好状态,出院后1年的生存质量比非现场CPR患者的生存质量高出2倍。因而,普及简单易学的急救常识,无需口对口人工呼吸,只需掌握简单3个步骤,拨打急救电话、持续胸外按压、现场有体外除颤器时按操作说明给予除颤;如果没有则持续胸外按压,直至急救人员到达,持续胸外按压方法即可,研究证实,持续胸外按压组神经功能完好率远大于标准CPR组及旁观者无CPR组。
早期除颤对心搏骤停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多数心脏骤停患者的主要病因为心室纤颤,因而室颤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较高。本研究结果显示,心肺复苏成功患者的电除颤开始时间明显短于心肺复苏失败者,表明早期除颤的成功率随时间延长而降低,且室颤患者的成功率高于其他心律失常类型的患者。因而,及早实施电除颤是治疗室颤型心搏骤停的决定性手段,其他方法都无法代替。行CPR者电除颤每延迟1分钟,抢救成功率下降3%-4%。第一目击者应尽早CPR,急救人员到现场后及早电除颤,单向波360 J,双向波150-200 J,对于顽固性室颤(大于3次除颤未纠正)考虑给予胺碘酮300mg静脉弹丸式给药,己提高除颤成功率。年龄是影响抢救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年龄越高,复苏成功率越低,可能由于老年患者可伴有多种心脑血管病,这些基础疾病增加心肺复苏失败的风险,本研究结果显示,非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高于心脑血管病患者。因而,老年患者应以预防为主,通过健康教育,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定期进行体检,学习自救知识和技能培训。
    综上所述,院前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包括年龄、基础疾病、复苏前心律类型、群众性的CPR,CPR开始时间、电除颤开始时间,应通过完善急救网络、普及急救常识、完善院前急救流程和规范化救治措施及加强基础疾病的治疗,才能提高院前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