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掌握救助技能 抢回病人生命

据统计,我国每年大约有180万心脏猝死病人,其中90%发生在医院外。我国心脏骤停患者生存率不到1%,而美国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可以达到28.7%。
抢救猝死,目击者是最佳救助者
提起心肺复苏,以往人们都认为这是医生的事。事实上心脏骤停的病人需要进行心肺复苏时,不一定是在医院或有医生的场合。它可能发生在家里、路边,也可能发生在其他公共场所。引起心脏骤停的原因也很多,有溺水、触电、严重外伤、患有心肺疾病,严重过敏或中毒等。心脏骤停一旦发生,即意味着心跳停止、呼吸停止、血液循环停止。
研究表明,人脑死亡超过5分钟、心脏停止跳动超过10分钟,往往不能救治。所以,医学上把急救的5分钟称为黄金5分钟,而在这非常宝贵的5分钟内,救护车往往难以赶到现场。第一目击者如果争分夺秒地在现场抢救危重急症或意外伤害导致生命垂危的伤病人,将降低80%的伤病人死亡率。
我国大众严重欠缺急救技能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心内科副主任马淑梅曾在美国心脏协会(AHA)接受培训,是国内第一批具备AHA培训资格的指导教师。据她介绍,欧美、新加坡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非常重视第一目击者急救知识的培训,有的国家还提出了“全民全会”的口号。德国设立了全民救护日,每个国民都要在这一天接受急救知识复训。在美国,一年中也有几次这样的活动。不少国家还规定,应聘公务员、警察、出租车司机、餐饮服务业等职业的人员,必须持有急救员合格证。另外,因为绝大多数心脏骤停为致命性心律失常所致(约90%),其中80%为心室颤动导致,心室颤动后3分钟内实施电除颤,则70% -80%患者可恢复心律。因此,这些国家还规定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必须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等急救设施。这些设施同消防栓一样放置在人们容易发现并方便取到的位置。一经发现心脏骤停的患者或昏迷的病人,在场的人便可立即取来救人。这种设备接通电源后只要按着语音提示操作即可。
许多发达国家的急救知识普及率已高达10%,而我国在这方面则刚刚起步,还不到1%。在一些场所,如有人突发心脏骤停,人们往往是拨打120急救,然后就眼巴巴地等着救护车来,浪费了最宝贵的抢救时间。另外,有时群众的施救方法不正确,结果往往帮了“倒忙”。有相当部分患者,因没有得到第一目击者的有效紧急救助而丧失了生命或者终生残废。
医生操作技术不够规范
在我国,除了民众急救知识医乏外,在一项针对医务人员心肺复苏技术的调查研究中发现,部分医务人员本身也缺乏系统的急救知识。马淑梅说,徒手心肺复苏的技术很简单,虽然大部分医生都已经了解和掌握,但很多人做得并不规范、不标准。而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来说,抢救是按秒计算的,如果做得不规范、不标准,就是在浪费病人的抢救时间。如果在8分钟之内不能有效救治,患者生还的机会就很小了,或者即使侥幸生还,也难免会留下一系列后遗症。
另外,据马淑梅讲,2005年12月,美国心脏学会和国际复苏联合会共同发布了2005年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针对200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在临床实践中的不足,做了较大改动。而我们的很多医生对2005版的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并不了解,以致在临床操作中还按照2000版的去做。临床医生知识、理论、技术老化难免也会降低我国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率。
    为此,马淑梅认为,目前有必要对我国的医务人员普遍进行正规、严格、系统、程序化的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向全民普及急救基本功,实施“目击者”培训计划,同时还要推动自动体外除颤器的应用,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生存率,提高广大基层心血管科室医生的医疗水平,为人民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