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心肺脑复苏抢救26例分析与体会

心肺脑复苏是急诊科医生的重要抢救技能,对患者的成功抢救极其重要,但复苏成功与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年龄、性别、原发病以及抢救时间等。因此,急诊医生人员除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技术外,还要熟悉影响复苏成功的各种因素。如何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是急救医学中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现将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抢救的26例心跳呼吸骤停病人的复苏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急诊内科(除外创伤等)2005年1月-2009年12月接诊心跳呼吸骤停患者26例,其中女7例,男19例,年龄3-84岁,平均43.4岁,发病时间:即时~6.5h,发生地点:救护车途中3例,急诊科内14例,家庭内6例,工地1例,室外场所1例,单位1例。按照病因分类:肺源性心脏病2例,急性心肌梗死8例脑,出血2例,电击伤1例,中毒3例,溺水3例,碎死4例,窒息1例,休克1例,心力衰竭1例;抢救时间最短30min,最长12h。
1.2心肺脑复苏成功标准
心跳呼吸骤停者经过CPR出现血压、自主心律、自主呼吸者为有效,生命体征达正常标准者为复苏成功。
1.3方法
按照我国现行CPR操作规程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并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多功能生命指标应用心电监护仪连续监测,常规应用肾上腺素1mg静脉注射,3min重复1次,如果无效者改为大剂量按2、4和6mg逐渐增量,同时静脉注射利多卡因50-100mg,3-5min/次,总量不超过 300mg,其中1例根据需要辅以电击除颤,循环恢复,21例给以气管插管,呼吸弱者给予呼吸兴奋剂,3例应用了纳络酮0.4 - 2.8mg,自主呼吸恢复;26例中采取胸外心脏按压、使用肾上腺素和呼吸兴奋剂者12例;人工机械辅助呼吸、电击除颤者12例;仅胸外心脏按压或者注射肾上腺素者2例。
2结果
复苏成功8例,其中有2例电击除颤成功,总成功率为30.8% 。死亡18例中院前死亡10例(其中途中死亡5例),人院后死亡8例,其中2例抢救有效,呼吸、循环维持2-10h,但终因原发病不能逆转而死亡。
3讨论
3.1由于生命的死亡过程存在复杂的多样性,因此其复苏的过程也存在着很多的特殊性。抢救现场经常会出现各种错综复杂的局面,这时要采取正确的抢救措施的确非常困难。临床医师在这种情况下,最重要的是保持镇定,冷静判断病人的全身情况,并采取病人最急需的复苏手段。对不同的病人,抢救者需要采取措施的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本组26例中12例发生于院前,10例死亡,复苏成功率为16.7%。抢救现场经常可见到病人全身血迹或面目全非,抢救者先不要急于清洗或清创,此时最重要的是检查其大血管搏动以及呼吸状况。如大血管搏动消失,呼吸停止,应立刻按常规要求进行心肺复苏术。此时暂不要追究病人心跳与呼吸停止的时间,至于病人心跳与呼吸停止的原因也可在其后再作判断。如血压仍然存在而呼吸已停止,则应先建立人工呼吸,即使现场不具备气道清理的设备与物品时也应先作口对口人工呼吸。总之,抢救的组织者务必将重点放在恢复其循环与呼吸这两个方面,创伤病人的压迫止血、大血管的穿刺与插管等其他操作可由助手或护士来进行。
3.2可以在尚未完全判断清楚的情况就开始心肺复苏术。复苏开始之际必须先将病人放置在木板床上或平整的地面上,如果放置在过软的床垫上将影响人工循环的效果。应让病人去枕平卧,并将其下领上抬,其目的是保证头部的血流供应和气道的通畅。正常头枕卧位时呼吸道弯曲并变窄,而去枕平卧位时的呼吸道伸直,管腔可明显增大。如病人出现呕吐反应时应迅速将头偏向一侧,以便于口腔内呕吐物的流出,避免其反流而被误吸到气管。气道的清理是建立人工呼吸的重要前提。心跳骤停患者呼吸道异物的主要来源为呕吐物。有条件时应尽量使用吸引器来清除这些异物。对于气管内的比较粘稠的液体类异物,只有吸引器才能起到作用。本组26例患者复苏成功率30.8%,与文献报道接近,其中21例做了气管插管,有3例在气管插管后,心电图显示心跳很快恢复,提示保证气道畅通是心肺脑复苏的重要环节。
3.3复苏中抬高下肢的措施一直得到众多学者的赞同。其主要作用是增加回心血量,提高体循环的血量。正确的方法为先将下肢抬高90度角,15 -20秒后放回至15度-20度左右。这是因为长时间的下肢直立拾高反而增加外周动脉的阻力,不利于心输出量的增加。但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对这一措施往往无暇顾及。多数学者主张在抢救人员充足的情况下应采取这一措施,特别是对血容量较低者。
3.4如抢救现场具有条件,应快速建立一条或两条静脉通道。大多数心肺复苏病人都急需药物的支持,而建立静脉通道是药物复苏的前提。研究表明,快速建立大静脉通道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这种静脉通道越大,离心脏越近时,药物起效越快,复苏的效果越好。抢救者如果没有很好的操作技术,很难做到这一点。在病人发生循环终止的时候要建立一条普通的外周静脉通道有时都会非常困难,很多人经常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在手足等远离心脏的部位建立了一条很纫的头皮针输液途径。这种输液通道对重症病人的抢救是无济于事的。
3.5肾上腺素为心肺脑复苏最常用药物,常规剂量为1mg/次,研究证明:大剂量(0.1-0.2mg/kg)对自主循环复苏率有改善,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在注射2-3min后达高峰,5min后消失,因此每隔3-5min重复给药是合理的。笔者体会复苏开始选用小剂量即1mg,如无效再改用大剂量,3min给2mg。应用肾上腺素可以提高室颤波波幅,增加除颤效果。会加重细胞内酸中毒,甚至引起高碳酸血症,因此现已不主张使用大剂量的碳酸氢钠。CPR期间应常规行心电监护,最好选用II导联或V5导联。出现心律失常,应首先查明有无缺氧、二氧化碳蓄积、低温、低血容量、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等。如能及时纠正这些异常,心律可自行恢复正常,否则应给子及时的治疗。目前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为利多卡因和溴苄胺。利多卡因主要用于治疗室性异位节律,是目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成人首次剂量为1mg/ kg静脉推注,10分钟后可重复用药,维持剂量为1-4mg / min静滴。溴苄胺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阻断药。可提高室颤阀值,使细颤变为粗颤,常用于治疗顽固性室颤,尤其是室颤反复电击无效者,用法为:成人首剂5mg/kg,继之电击除颤,无效者可10-15m/kg,总量可达30mg/kg。对利多卡因和普鲁卡因酞胺不能有效控制的室速,也可使用溴苄胺5-10mg/ kg,8-10分钟内静注,必要时可于1小时后重复给药。
3.6心室纤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用除颤器进行电击除颤。成人最适当的体外除颤电板极为圆形,直径13cm,小儿为8cm,婴儿约为4.5cm。放置除颤器电极的方式包括标准和前后式。标准式的放置方法是:一个电极放置于胸骨右侧的锁骨下亢另一个电极置于心尖部;前后式的放置方法是:一个电极板置于心前区,另一个电极板置于背部正对心脏的位置,背部的电极板应为扁平形。胸内除颤时,一个电极板夹于右心房上,另一个夹于心尖部。如果病人带有起搏器,电极板应远离起搏器5cm以上。对于有高度室颤危险的病人,可选用自动植人性复律一除颤器,对其可实施标准能量的体外除颤。皮肤可阻抗除颤电流的通过,因此应采取某些办法来减少阻抗,在电极板与病人皮肤之间夹一块盐水纱布或涂一些导电糊剂是较好的办法,但纱布不宜太湿,以防盐水流到整个胸部;同样导电糊剂也不仅限涂于电极板之下否则通电时电流会沿盐水或导电糊流向胸壁其他部位。总之,科学规范常用心肺脑复苏技术,加强院前急诊管理,可大大提高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值得临床工作者学习和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