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自动机械心肺复苏系统与徒手心肺复苏疗效比较

      心肺脑复苏是针对心脏呼吸骤停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即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心脏的自主搏动;采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电除颤转复心室颤动等快速致命胜心律失常;使用血管活性药来恢复自主心搏及呼吸;采用脱水降温等措施恢复大脑功能的急救技术。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由于医护力量的不足,以及医护人员对抢救措施掌握熟练程度的不同,抢救过程中动作难以达标是常有的事,徒手胸外按压更是如此。正因如此产生了自动机械心肺复苏系统。本实验对10例分别使用徒手心肺复苏和自动机械心肺复苏的患者进行比较,试着总结二者优点及不足。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 1临床资料
      所选病例均是心跳呼吸骤停的临床死亡患者,均符合文献的诊断标准。①按压时可以扪及大动脉搏动;②血压能维持在8. 0 kPa (60 mm Hg)以上;③皮肤颜色转红;④瞳孔是较前变小;⑤自主呼吸是否恢复,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
1. 2仪器
      萨勃1007型机械心肺复苏系统(美国)
2结果
2. 1  10例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17-72岁,平均(64±3)岁;6例仅采用徒手心肺复苏,4例在初期徒手心肺复苏的基础上应用自动机械心肺复苏系统。
2.2抢救有效指标对比    自动机械心肺复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3讨论
      心跳呼吸骤停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急诊科医生更是如此。抢救必须及时,措施必须得当,作到“稳、准、快”才有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影响抢救结果的因素有好多,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①基础疾病的种类和性质,患者体质好坏;②发病至开始抢救时间的长短;③电复律是否及时有效;④基础生命支持及施救者水平高低等因素对抢救结果均有重大影响。当一个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送到医院以后,基础疾病、送至医院时间等客观因素都已无法改变,施救者的技术水平高低就成为决定抢救结果的最重要因素。最早的心肺复苏指南到《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抢救理念和措施不断发展进步,但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持续、有效的胸外按压日益受到重视,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能否作到持续、有效的胸外按压成为决定心肺复苏成败的关键。可是临床上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那么容易,主要有受到以下几个方而的限制:①临床医师对《指南》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即使已经熟练掌握《指南》精髓的施救者经过长时间施救,因为疲劳等主观因素,也不能保证措施准确到位,体外胸外按压的难点正是在此。正因如此,自动机械心肺复苏系统日益受到业界的重视和追捧,它不但解决了胸外按压无法保证准确度、深度、频度等难题,而且也可以保证规律有效的呼吸和按压比例,为心肺复苏成功保驾护航;②心肺复苏需要多个医护人员共同协作完成,但常常因为医疗资源的缺乏,很难做到多个医护人员长时间只照顾一个患者,自动机械心肺复苏系统也可以节省医疗资源。当然应用自动机械心肺复苏系统必须严格掌握它的适应证和应用时机,即自动机械心肺复苏系统应用于心跳呼吸停止的临床死亡患者,一般是初期应用徒手心肺复苏后以自动机械心肺复苏系统替代,不能因为要应用自动机械心肺复苏系统而延误抢救时机,所以所有操作必须由经验丰富的施救者完成。
      心肺复苏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结果仍然令人失望,抢救成功率低。这与心跳呼吸停止患者均是危重症有关,更重要的一个方而是发病至开始抢救时间过长。心肺复苏俗有黄金8  min之说:心脏骤停后10s患者意识丧失;30s后阿斯听总合征发作;60s后自主呼吸逐渐停止;3min后开始出现脑水肿;6min后开始出现脑死亡;8min后脑死亡。意味着黄金时间已过抢救成功的概率几乎为零,院外发病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的概率几乎为零,成功者也往往是院内发生意外的患者。本实验成功的两名患者均是院内发生阿斯总合征的心肌梗塞患者,也说明了这一点。
      以上实验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初期徒手方式后用自动机械心肺复苏系统替代,优于单用徒手进行长时间心肺复苏。因本实验仅有10例患者,结果很难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但自动机械心肺复苏的几个优势已经得到证实,这毋庸置疑。①对心肺复苏技术标准化,可以提供最理想的按压比率和按压深度;②排除了救护者不正确的技术或疲劳等意外;③机械按压的同时可以进行电除颤,不影响辅助检查;④可以让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行其他高级生命支持;⑤为转运途中的患者提供正确有效的按压与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