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垂体后叶素与肾上腺素联用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观察

      心肺复苏是急诊工作中最常见最基础的工作之一,如何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仍是急救工作重要课题。回顾总结近2年来救治的该类患者,按照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要求,将垂体后叶素与肾上腺素联合使用,探讨在心肺复苏中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07年6月-2009年5月收治的该类急性心跳停搏者49例,其中男28例,女21例,平均年龄(5 8. 7±19. 6)岁。病因包括冠心病 13例,脑血管意外11例,肺心病10例,多发伤8例,药物中毒4例,其他3例。按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使用肾上腺素标准剂量组(对照组)23例,垂体后叶素与肾上腺素联合使用(治疗组)26例。2组病例的年龄、性别、病因、复苏前心跳停比时间等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肾上腺素1 mg静脉注射,每隔3-5 min重复上述剂量,直至自主循环恢复。治疗组给予肾上腺素1 mg加垂体后叶素40 Uiv,以后每隔3-5 min重复使用肾上腺素1 mg直至自主循环恢复,2组救治过程其他措施均相等同。
1.3疗效判断标准
      ①自主循环恢复标准:出现窦性、房性、交界性等自主心律且血压)90/60 mmHg (1 mmHg =0.133 kPa),并维持30 min以上。②存活标准:自主心律、自主呼吸和意识基本恢复至心跳停比前水平,持续24 h或持续出院。③终比复苏标准:经各种救治措施抢救30 min后仍无自主循环出现。
1.4统计学方法
      2组间的比较采用X²检验。
2结果
      治疗组自主循环恢复率与出院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见表1。
3讨论
3. 1垂体后叶素在心肺复苏的作用
      垂体后叶素是由垂体后叶分泌的内源性血管加压肽,目前认为其主要通过3种受体介导发挥活性作用,其受体分为V1a,V1b和V2,V1a分布于血管、消化道、子宫平滑肌、肝细胞、血小板,主要作用是使血管收缩、子宫收缩、肠蠕动、肝糖原合成、血小板聚集。V1b分布于垂体,主要作用是促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释放。V2分布于肾小管可增加水钠潴留能力,在心血管系统也有分布,具有舒张血管能力,但弱于V1的缩血管作用。当给药剂量远大于生理浓度时成为强力非肾上腺素能样血管收缩剂发挥作用,选择性收缩非重要脏器组织阻力血管,而不影响包括心脑等重要脏器的血流,升高动脉血压、扩张心脑血管、维持心脑血管灌注压,改善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在心脏骤停出现严重酸中毒时,仍能持续收缩血管,不增加心肌耗氧。还可通过增加内源性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Ⅱ及皮质素的缩血管效应,使外周血管收缩,从而提高冠状动脉灌注压,降低冠状静脉Pco2及减轻酸中毒等,增加心肌血流量,提高自主循环恢复。
3. 2垂体后叶素与肾上腺素的联用
      2组资料显示可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及患者的生存率,国外Stadlbauer及Mayr等研究亦均显示,血管加压素与肾上腺素的使用可显著提高血管舒张压,提高冠状动脉灌注压,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及患者的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2者的联用,使心肺复苏的成功率较传统的心肺复苏明显提高,改善患者的预后。国内郑东诞等认为血管加压素与肾上腺素的联合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这将改变传统心肺复苏单用肾上腺素对自主循环的恢复情况,2者的联合使用是今后在心肺复苏救治中值得提倡一个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