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进展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机械活动功能突然停止,致使循环征象消失,包括对刺激无反应、无呼吸,以及触摸不到脉搏。我国心脏猝死的发生率为41. 84/10万,每年发生心脏猝死的总人数达到了54. 4万人。如何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是急诊医师不断思考的问题之一。1992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提出了“生存链”这一现代急救的重大理念及技术。所谓生存链是指对在医院外环境中突发危重病人,采取的一系列的救护措施,挽救生命的链。即快速接近(rapid access)、快速心肺复苏(rapid CPR)、快速除颤(rapid defrillation)和快速高级生命支持(rapid advanced life support),简称“4R”序列,如果链中所有的四个环节能够很快进行就可为复苏成功提供一个很好的机会。

一、快速接近,启动急救服务系统

     当遇到有人昏倒时应立即确定对摇晃或喊叫是否有反应。如果没有反应,应立即呼救。人在心脏骤停时反应及脉搏会消失,但濒死呼吸可能会存在几分钟。AHA与欧洲复苏委员会(ERC)所建议的启动急救服务(emergen-cymedical service, EMS)系统的时机明显不同。AHA要求,一旦发现某人突然意识丧失,不能活动,呼吸停止,即怀疑发生心脏骤停,应立即拨打电话求救。ERC建议启动的时机放在开放气道之后,即在采用仰头抬颊法开放气道之后仍未见呼吸时,再启动EMS系统。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复苏组建议拔打急救电话后立即开始CPR。对溺水、严重创伤、中毒应先CPR再电话呼救,并由医生在电话里提供初步的救治指导。如果有多人在场,启动EMS与CPR应同时进行。

二、快速心肺复苏

      迅速建立人工气道,进行口对口呼吸及胸外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使血液含氧量提高,胸外按压使血液流动加速,通过胸外按压使血液流向肺脏,就可为脑和其它重要器官提供一定的氧气。CPR本身不能使心脏除颤,它的主要好处在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从而使得除颤仪可以及时有效地被应用于患者。CPR顺序:通过向后倾斜患者头部、托起下巴或两者结合使气道开放。如果患者呼吸为濒死样或消失时则需要进行2次口对口人工呼吸。人工呼吸的通气是否充分可通过观测患者胸部上升和下降的幅度来判断。专业医护人员应该利用5-10秒检查患者的颈动脉搏动,如果没有搏动则需要实施30次胸外按压。胸外按压部位在胸部中央胸骨下半段处。按压深度在成人为4-5 cm,按压频率为100次/分钟左右。在除颤仪到达前继续以2次人工呼吸与30次胸外按压交替进行的方式实施复苏。在气管插管后,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应该是5 :1,此时不应该因为人工呼吸而有任何胸外按压的停顿。《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科学推荐治疗共识》对是否进行心前区叩击进行了规定,即“如果心脏骤停是在心电监护下发生的,而且现场没有除颤仪或者除颤仪不能立即到达现场,可以考虑给予1次心前区叩击。2008年美国AHA建议目击者对院外成人心脏骤停患者实施CPR时只需动手(仅做胸部挤压),研究者证实成人院外心脏骤停,目击者仅做胸部按压与常规CPR相比,其存活率无差别。

三、快速除颤

      心脏除颤是治疗心室颤动和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决定性措施。心脏除颤实施的越早,复苏的机率越高。CPR加3 ~5分钟内的电除颤可使心肺复苏的生存率增加49%-75%。对于心室颤动或无脉搏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来说,如果现场有除颤仪时,则应优先使用除颤仪而并非进行心肺复苏。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将电除颤改为首次单项波360J的最高能量。近年来对心室颤动(VF)波形的研究给选择除颤的时机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表明,心电图(ECG)波形与心肌的血流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这样就可以根据VF波形决定先行胸外按压还是先行电击除颤。如果电击除颤很有可能终止当前的VF,那么就应立即除颤;如果当前电击除颤终止VF的可能性低,那么立刻进行CPR,改善冠脉灌注,准备电击除颤,这是提高复苏成功率的最优先考虑措施。

四、快速高级生命支持

1.肾上腺素和血管加压素

      肾上腺素具有α-肾上腺素能效应,能在CPR时增加冠脉和脑的灌注压。AHA推荐剂量为肾上腺素1 mg,静脉注射,3 ~5分钟重复1次。当静脉通道延误或无法建立时,可用肾上腺素2~2.5mg气管内给药。血管加压素是非肾上腺素能血管收缩药,也能引起冠脉和肾血管收缩。有研究发现血管升压素能帮助自主循环的恢复,临床上常用精氨酸升压素(AVP),实验表明,AVP与肾上腺素相比更能提高心脏血流量和灌注压,能增加脑血流量和脑供氧,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用血管加压素40 U作为起始用药,与肾上腺素1 mg作为起始用药相比,心脏停搏亚组病人的出院存活率更高。但也有相反的观点认为在自主循环恢复方面,AVP与肾上腺素无明显差别。

2阿托品

      阿托品能够阻断M胆碱受体,避免迷走神经系统对心肌的影响;增加窦房结和房室结自律性和传导性;对于迷走神经张力增加所致心动过缓效果颇佳。但对于广泛心肌损害所致的缓慢性心律和停搏无效。硫酸阿托品能逆转胆碱能介导的心率下降、全身血管收缩和血压下降。阿托品价廉、方便、副作用少,心脏骤停时推存阿托品用量为1 mg,静脉注射,如果心脏一直停搏,可每3-5分钟重复使用(最大总量为3次或3 mg)。

3胺碘酮

      胺碘酮主要用于心律失常的控制,特别是有器质性心脏病或有结构异常时,安全性较好,没有促心律失常作用。主要危害是心外的,如肺纤维化,甲状腺功能损害等。胺碘酮可以用于对CPR、除颤和血管加压素无反应的VF或无脉VT。胺碘酮起始剂量300 mg静脉推注,如果无效可接着静注150 mg。

4纳洛酮

     纳洛酮是吗啡样受体的特异性拮抗剂,可逆转β内啡肤对神经毒性作用,减轻脑水肿,改善脑循环,促进患者的意识恢复,有催醒作用。还可逆转俘内啡肤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促进自主呼吸恢复,提高氧分压(PaO2),降低二氧化碳分压(PaCO2),逆转通气抑制。能够增强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可加强心肌收缩力和冠状动脉血流,可显著提高动脉血压和左室功能及循环中儿茶酚胺水平。纳洛酮能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复苏的成功率。早期及时给予盐酸纳洛酮2 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静推,间隔0.5小时后可以重复使用。

5.碳酸氢钠

      目前主张在心脏骤停超过10-15分钟,存在严重缺氧及酸中毒,可应用碳酸氢钠。CPR时,呼吸性碱中毒及组织呼吸性酸中毒和代谢性酸中毒可同时存在。AHA和英国风湿病委员会要求,在心脏骤停2-5分钟后的CPR中,先使用肾上腺素后再用碳酸氢钠(1mmol/kg),重复应用间隔时间不应短于10分钟,尽可能静脉滴注。一般不主张在心跳停止初期使用碳酸氢钠,因应用大量碳酸氢钠,易引起代谢性碱中毒,从而造成组织缺血、缺氧,抑制心肌和脑细胞的功能,使心肺脑复苏难以成功。

6.亚低温脑保护

      亚低温可降低脑组织的耗氧量,减轻脑水肿,保护血脑屏障。亚低温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降低丙二醛,减少神经细胞钙内流,从而抑制内源性毒性产物对脑细胞损坏。

7.复苏后的紧急处理      

     复苏后应该补液治疗低血压,但患者有肺水肿时则应开始使用多巴胺,有插管的患者应给予适当的镇痛和镇静。如果患者心脏骤停的心律既有VF又有室性心动过速,在复苏后阶段需立即开始(或继续)静脉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例如利多卡因或胺碘酮)以防止再次出现心律失常。如果心脏骤停后在进行液体灌注时患者的心律是心室自身的或是伴有心室自主逸搏心律的II渡心脏传导阻滞,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则不应该在这个时候开始应用,因为它可以引起心脏骤停复发。

8.复苏后管理

      体外膜肺氧合(ECMO)是一种呼吸循环支持技术,其原理是经导管将静脉血引到体外,在血泵的驱动下,经过膜式氧合器氧合,再输回患者体内,能同时提供左、右心室辅助,而且可代替肺功能,使心脏和肺脏得到体息的同时,为CPR患者提供稳定的循环血量,及时有效地恢复心、脑等重要脏器的血供和氧供。绝大多数心跳骤停的患者有冠状动脉疾病,但如何处理尚缺乏明确的建议。一般认为,对发生心跳骤停的患者,无论是否复苏成功,还是正在进行复苏,均首先送入心导管室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血管再通治疗显著改善心跳骤停患者的预后,证实积极主动的治疗较传统消极治疗方法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