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生理驱动高仿真模拟技术在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

      在综合医院就诊的病人随时都可能发生呼吸心跳骤停的紧急情况,能否由“第一目击者”或现场医护人员立即进行科学有效的急诊救治,是患者能否成活、康复的关键。这就要求全体医护人员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术。但由于非急重症治疗科室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较少涉及心肺复苏等紧急情况,对于大多数医护人员来讲,没有实际抢救病人的机会,一旦真的出现患者心跳骤停或其他紧急情况则慌张无序,手忙脚乱,不能实施有效的急救措施。因此,必须进行心肺复苏培训,提高全体医务人员心肺复苏水平。我院在中国大陆地区率先建立高仿真模拟培训中心,开展高仿真模拟医学教学工作,对众多医护人员进行高仿真模拟急救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我院2009年新入院的医务人员126名,其中医生40名,护士86名,年龄22-30岁,平均年龄26.54±3.25岁。
1.2研究方法
      首先对126名医务人员进行理论考试,使用挪威Laerdal公司生产的SimMan4000综合模拟人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的测试,电脑评分。然后改变以往“专家讲座+简单模拟操作”的培训方法,根据国际流行模拟教学方式,摸索采用“简短理论讲授+分项技术练习+综合模拟演练+录像回放分析”的新方法进行培训。其中“简短理论讲授”是指由专家简单介绍急救新理念和方法,用时占整体培训的15%;“分项技术练习”即使用简易技术操作模拟器进行心脏按压、人工呼吸、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置管等单项技术练习,并讲解各种急救用品、仪器设备(简易呼吸器、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等)的使用常规,用时约15%;“综合模拟演练”即在学员已经掌握了单项操作技能后,分小组在生理驱动高仿真模拟人(HPS)上进行高仿真模拟抢救,同时全过程录像记录抢救者采取的治疗措施和用药情况及“患者”对于治疗抢救的反应,用时占40%;最后各组学员在指导的带领下进行录像回放,分析“患者”病情判定和采取抢救措施的对错及操作中的问题,即“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用时30%。如此反复进行,使学员不仅靠听看、记忆来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实际操作并得到临床实践的感性认识。培训后再次进行理论和技能考试,最后再用SimMan4000综合模拟人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的测试评分,发放调查问卷,并对学员意见进行反馈,评价培训效果。
2结果
2.1医务人员利用HPS培训前后的成绩比较
      应用“简短理论讲授+分项技术练习+综合模拟演练+录像回放分析”教学方法培训后急诊医生心肺复苏成绩显著提高,与培训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具体见表1。
2.2医务人员反馈意见分析
      98.4%医务人员认为生理驱动高仿真电脑模拟人在医学培训非技术性能力培养方面有很大作用,97.6%认为“简短理论讲授+分项技术练习+综合模拟演练+录像分析总结”培训方式效果更好,95.2%认为应定期进行心肺复苏培训。
3讨论
      生理驱动高仿真电脑模拟人应用于心肺复苏培训是医学教育的一个巨大进步。20世纪90年代,现代仿生学和电脑软件技术实现飞跃,具有“生理驱动功能”的真正意义上的高端医学模拟系统诞生了。生理驱动型模拟系统在技术和人性化方面是当今世界最完善的,它集心血管、呼吸、药代动力学、神经、泌尿生殖系统等生理和病理生理学功能、药理学功能以及广泛的治疗方法于一体,让模拟人能够实时自动模拟出真实人体的各种症状、体征和对各种诊治操作的反应,创造了一个全功能的临床模拟教学环境,提供给医学生全新的实践体验。模拟医学教育同传统的医学教育相比,有更好的培训效果,已经在医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生理驱动高仿真模拟培训给我们提供了大范围进行训练的可能,以往采用的解剖模型仅能帮助我们了解会厌、气道、肺脏及心脏的结构;简单模拟器仅能让我们进行心脏按压、人工呼吸、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置管等单项技术练习;即使使用计算机驱动模拟人也只能够让我们把一系列单项急救技术动作连贯操作,由计算机评定按压吹气力度是否合格、按压速率是否适中等。但仅仅掌握这些单项急救操作技能,并不能很好地抢救病人。要想真正掌握心肺复苏、急诊呼吸机应用等急救综合能力,真正胜任医疗急救工作,除了学会一般技术操作以外还必须具有判断病情、决定治疗、感知危险、利用资源、调整措施、交流信息、相互合作、应急处理等诸多非技术性能力。
      本项研究结果显示,生理驱动高仿真模拟培训对提高急救意识和实际应急能力有重要帮助作用。通过赋予外形和真人一样的模拟人多种生理、病理和药理学反应能力,对“医生”使用的药物和进行的治疗操作产生相应的真实反应,并在与模拟人连接的监护仪器中显示各种生理数据,加之抢救环境和方式的全面模拟,可以创造出一种交互式的教学情景,重现临床真实场景下对病人的抢救处理。使“医生”不仅可以了解“病人”的生理状态,判断“病人”的病理变化,练习使用各种抢救仪器设备,还能观察“病人”对所用急救药物或治疗措施的反应,并在小组模拟抢救中锻炼提高团队协作、信息交流等非技术性能力,真正达到训练培养“医生”临床思维、实际动手和相互协调配合等综合能力的目的。在没有给真实病人带来任何危险或伤害的前提下,使所有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在以后的工作中一旦遇到紧急情况,不仅知道应该如何进行抢救,还能够熟练地治疗操作,沉着应对各种意外情况。
      反馈信息分析显示,“简短理论讲授+分项技术练习+综合模拟演练+录像回放分析”的现代培训模式得到了绝大多数学员的认可,和以往培训方式比较,具有更为符合临床实际需要的优点,有利于缩短从医学生到医生、从理论到实践、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同时,有利于新知识、新技术的迅速推广和掌握。
      生理驱动高仿真模拟培训技术有其巨大的优点,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尚不能完全替代临床实践学习。其驱动软件需要不断更新以包容更多新药,新技术;使用者也必须不断编写适合国内不同医学领域应用的疾病模拟软件,这都是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的工作。另外,生理驱动高仿真模拟人价格昂贵,在一个地区重复引进恐得不偿失。可以由地区医疗管理部门协调,建立区域性高仿真模拟培训中心,联合开发模拟软件,综合利用培训资源,势必可以提高我国医学继续教育的水平。其在急诊医学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对于提高全体医护人员急救意识和技能,从容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必定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