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102例心脏骤停者院前心肺复苏的临床体会

        心脏骤停是临床上的危重症之一,心肺复苏(CPR)是抢救心脏骤停者的有效地治疗手段之一。但目前影响心脏骤停者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较多,如基础疾病(冠心病心绞痛等)、开始复苏的时间,电击除颤开始的时间,抢救药物(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的选择与使用等。本文遂对我院急诊科2007年6月-2009年8月收治的102例心脏骤停者院前心肺复苏的临床体会报道如下,旨在探讨肾上腺素联合血管加压素对心脏骤停者院前心肺复苏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并分析不同因素对心脏骤停者院前心肺复苏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7年6月-2009年8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102例心脏骤停,男66例,女36例,年龄18-76岁。基础疾病:冠心病、心绞痛32例、急性药物中毒20例、脑血管疾病30例、消化道出血13例、电解质紊乱7例等。102例心脏骤停病例随机分为肾上腺素联合血管加压素(40U)组(治疗组)52例,对照组为常规复苏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复苏方法:包括意识、呼吸、循环判断,人工通气或进行气管插管和呼吸机,徒手胸外心脏按压,建立静脉通路,应用复苏药物(仅用肾上腺素),必要时除颤等各种心肺复苏方法;同时治疗原发病。治疗组在常规复苏方法的基础上使用肾上腺素联合血管加压素(40U)。
1.3判断标准
        自主循环恢复标准:以出现窦性、房性、交界性、加速的室性逸搏等规律性的自主心律,且血压≥12/8kPa,并维持30min以上。
存活标准:自主心律、自主呼吸和意识基本恢复到心跳停比前的水平,存活出院。终比复苏的标准:经采用各种措施抢救治疗30min后仍无自主循环出现,则终止复苏。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所有数据以均数士标准差(X±s)表示,率的比较采用X²检验。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及存活率比较
     见表1。治疗组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及存活率比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
2.2各种因素对两组心肺复苏的影响
    见表2。两组在CA发生至CPR开始时间(TCA) ,CPR持续的时间(TC)及电击除颤开始时间方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心肺复苏抢救成功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正确掌握电除颤的时间,合理应用抢救设备以及药物,加强脑复苏及复苏后的营养对症支持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心脏骤停是临床上的危重症,影响心脏骤停者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较多,如基础疾病、开始复苏时间、电除颤时间、抢救设备及抢救药物的准备等。有研究报道,心肺复苏开始复苏开始时间越早,患者存活率越高。6min之内是心脏骤停发作抢救的“黄金”时期。心肺复苏是抢救心跳骤停的有效治疗措施,合理应用抢救设备以及药物是复苏成功与否的关键。肾上腺素是心肺复苏(cardion pulmonary resu-seitation, CPR抢救过程中使用的一线药物,其用于心搏骤停的救治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已有研究报道,使用大剂量肾上腺素能提高心脏复苏的成功率,但不能降低病死率和增加存活率,而使用血管加压素,可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及提高脑复苏的成功率,缩短患者自主心跳的恢复时间,减轻复苏后脑组织的病理损害。病人在心肺复苏成功后,脑功能能否恢复,是衡量复苏成败的关键,而意识能否恢复则是脑功能复苏的重要标志。有研究报道:心肺复苏期间联合应用血管加压素和肾上腺素比单独应用血管加压素、肾上腺素能显著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存活率,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肾上腺素与血管加压素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可以明显地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另外,心脏停搏患者80%-90%是由室颤引起,因而尽早实施电除颤,注意电击除颤开始时间也是心肺复苏应注意的问题。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及存活率比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两组在CA发生至CPR开始时间(TCA)、CPR持续的时间(TC)及电击除颤开始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综上所述,心肺复苏抢救成功与否,与基础疾病、开始复苏时间、电除颤时间、抢救设备及抢救药物的准备等密切相关。因此应正确掌握电除颤的时间,合理应用抢救设备以及药物,加强脑复苏及复苏后的营养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心脏骤停患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