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模拟教学法在新生儿复苏培训中的应用

新生儿窒息是指新生儿出生后无自主呼吸或呼吸抑制而导致低氧血症或混合性酸中毒。全球每年有约814000例新生儿死亡是由出生窒息所导致的。因此在产科临床工作中除了加强产前检查,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加强产时监护,提高新生儿复苏成功率也非常重要。出生后的新生儿复苏成功与否有赖于临床急救技能的提高。《新生儿复苏指南》要求新生儿分娩时应至少有一名熟练掌握复苏技能的医护人员在场,同时要求产科及儿科医师、助产士之间相互协作,有必要经常性对其进行新生儿复苏技能培训。如何让青年医师快速有效地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是产科临床医学继续教育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模拟教学模式的推广,为新生儿复苏技术培训提供了新方法,这也符合“以病人为中心”现代医学模式发展的要求。我院产科和儿科在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协助指导下,利用Laerdal新生儿气管插管模型和新生儿标准化病人模型对青年医师及助产士计划性开展了新生儿复苏技术培训,很好地提高了医护人员的新生儿复苏技能,现总结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培训对象近两年新近入科的产科住院医生、儿科住院医生及助产士共22人作为研究组,培训时间为10个学时。另外选取工作已2年以上的产科医生、儿科医生、助产士共20名作为对照组,均接受过传统新生儿复苏培训,此次不进行培训,仅进行考核。

1.2师资组成培训教师由产科高年资主治医师、儿科高年资主治医师、产房护士长以及临床技能中心人员共同完成。

1.3

培训流程由带教老师根据《新生儿复苏指南》,运用多媒体对受训者集中进行理论授课并结合观看技术录像重点讲解2学时;之后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分组进行学习,教员利用模拟人和气管插管模型进行操作示范并讲解要领;再由1名产科医生、1名儿科医生、1名助产士及1名护士组成复苏小组,地点选择在产房,另由1名产科医生假扮孕妇进行现场病例示范。如1位经产妇足月妊娠临产,入院后不久即破水,羊水Ⅱ度污染,胎心监护显示偶有晚期减速,吸氧,左侧卧位后可缓解,查宫口开大3cm,判断可经阴道分娩。新生儿出生后,肌张力差,呼吸微弱,青紫,该如何急救?护士工作包括紧急呼叫医生,准备复苏设备、药品,医生到达后先评估和判断病情,呼叫儿科医生,模拟新生儿娩出后,评估新生儿无活力,然后根据病情进行复苏抢救操作处理,在新生儿仿真模型上实施清理呼吸道、胸外心脏按压术、呼吸球囊操作、面罩吸氧等训练。在培训中训练的内容包括单人操作和团队协作:①单人操作要求参加培训人员均独立掌握新生儿复苏技巧,包括新生儿气管插管;②团队协作内容是指在情景模拟中对学员角色进行分工要求,医护协作,使复苏工作顺利有序完成,同时注意安抚模拟产妇的情绪。在培训中期进行分组模拟演练并进行录像,指导教师根据录像内容组织讨论后再次进行团队演练。

1.4考核内容

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并记录考核成绩,考核也分为个人操作和团队协作两方面进行考核:个人操作部分分为新生儿气管插管和心肺复苏技能两部分,各占30分,复苏时对病情评估、团队协作、指挥协调、对病人人文关怀等方面记40分。培训结束后学员填写《教学满意度调查表》。

2考核及调查结果

将两组学员考核成绩进行比较,实验组及对照组在新生儿气管插管及新生儿心肺复苏操作考核中成绩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但是在病情评估及团队协作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具体见表1。

教学效果调查表显示100%的学生表示对课堂内容感兴趣,96%的学生认为改进学习方法后增加了学习兴趣,91%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实践操作能力,95%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团队协作能力,详见表2。

3实施体会

3.1传统新生儿复苏培训存在的问题

临床医疗安全要求临床医师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急救相关操作和处置,新生儿复苏要求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给患儿有效的复苏,复苏需由掌握新生儿复苏技能的医护人员进行操作。但是在分娩过程中最先接触到窒息儿的往往是一线年轻医护,这就要求我们对于一线年轻医生的培训,必须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现实的情况决定了我们的训练不可能借助窒息儿或正常新生儿,所以存在着开展现场示范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矛盾的问题。以往的经验是使用引产后的死婴练习,一来这样不符合伦理学观念,二来也制约了医生的练习。为了解决医师培养与临床伦理的矛盾,也有部分医院开展了利用新生儿气管插管模型进行单纯插管训练的,但是新生儿复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包括分析、判断、评估和施救几个过程,仅仅是在技能中心进行插管训练不能满足临床急救氛围,很难使受训者有身临其境的体会,影响培训效果。现在的医学培养模式已经由原来的仅仅强调技能培训向实践技能以及人文素养共同培养转换。因此,传统的新生儿复苏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医学对于医生的要求。新生儿复苏指南明确指出应该成立由产科医生、儿科医生、麻醉科医生以及助产士组成的复苏小组,在临床救治过程中组员间应该有良好的沟通和默契,分工明确。其次,在新生儿复苏过程中,新生儿的母亲往往在场,在进行新生儿复苏时往往忽略了对其的关怀和照顾,甚至曾经发生过新生儿窒息后母亲产后大出血的情况。因此在进行新生儿复苏时,对产妇的关心和安抚也非常重要,但这些人文素养方面的训练是传统复苏教学没有的。

3.2模拟临床教学应用与新生儿复苏的优势

模拟医学教育模式是目前国际医学教育界正在推行的一种全新教育模式。模拟教学可以通过标准化病人、临床操作模型、典型病例诊治情景模仿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体会到临床工作中的真实诊疗环境;通过与病人沟通争取病人的合作,提高人际交流的能力;并通过典型病例诊治场景模仿,逐渐培养其临床综合诊断思维能力。

目前对于青年医师的培训工作往往还依赖于床边实践教学。随着人文医学和医学伦理学概念的深入,急诊急救时需要具有急救知识和技能的人员进行操作,这就存在了开展现场示范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矛盾的问题。将模拟医学应用于临床青年医师培训中,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医学模拟教学以非真实病人为载体,既可以完全规避可能的医疗风险,又让培训者得到应有的操作机会。

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仅仅强调参训人员的临床操作技能培训,而对于团队协作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训不够重视。因此,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虽然医护人员掌握了新生儿气管插管的技能,但是对于新生儿病情的评估、团队的协作以及病人家属的安抚方面依旧是手忙脚乱的,影响了新生儿复苏的效果。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我们将操作模型(新生儿气管插管模型、新生儿标准化病人模型)、SP(模拟孕妇)、典型病例有机结合,个人的技能训练和团队训练相结合,使得受训者不仅可以提高插管等操作技能,也提高了受训者的临床判断能力和整个团队的协作能力。比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考核成绩,新型培训方法新生儿气管插管及心肺复苏操作成绩略优于传统方法,但是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但新型培训方法训练出的医生对于病情的评估和团队协作明显优于传统方法培训出的医生。

同时在培训中我们新加入了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的内容,标准化病人又称模拟病人(simulatedpatient),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SP作为教学媒介进入医学教学领域,被广泛用临床技能培训和考核。SP项目在医学生临床技能,特别是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利用SP模仿临床产妇此时出现的惊恐、不解、慌张等情绪,由专门一名助产士负责安抚及观察产后胎盘剥离及子宫复旧情况。因为在临床实践中往往由于抢救新生儿而对刚刚分娩的产妇有所忽略。产妇此时刚刚结束分娩,体力损失很大,新生儿窒息时,产妇往往目睹整个新生儿复苏的过程,在精神上的影响也很大。因此,加强对产妇的照顾,缓解其不良情绪,对于平复家属情绪,促进产妇产后恢复有很大作用,在临床实际中能够最大限度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基于模拟教学的新型培训法将培训地点设在产房,增加了SP模拟临产时情况,使模拟教学更接近于临床实际,极大的提高了培训者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教学满意度调查表,96%的受训者认为模拟教学培训法极大的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增加了学习兴趣。91%的受训者认为模拟教学培训法提高了临床技能,96%的受训者认为模拟教学法能够很好的提高团队协作能力,100%的受训者表示对这种新型教学法感兴趣,乐于接受。

模拟医学教育,是从课堂到临床实际的桥梁,能使学生有独立思考和诊断的机会并实地检验诊断的正确性。将模拟教学应用于产科及儿科临床医护人员新生儿复苏培训,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临床技能,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对于减少新生儿窒息、提高新生儿复苏成功率、保障产妇及新生儿健康具有很大的意义,值得推广。